天地合作奏梦天

 

扫一扫 看视频.jpg

扫一扫 看视频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千年之前,唐代诗人李贺在《梦天》一诗中,描绘出了从月宫俯瞰中华之景:遥望中国九州就像九点烟尘浮动,浩荡海水仿佛是从小小杯中倾泻而出。

这首“航天员视角”的诗歌,近日在《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的舞台上实现了真正的“宇宙级传唱”——神舟十三号凯旋前夕,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中轻抚古筝琴弦,演播室里的经典传唱人何雨晴以歌声回应,两人以“天地合作”的形式,共同演绎中国人跨越千年的太空梦。

2022年,中国空间站的实验舱即将发射,其中一个实验舱的名字正是“梦天”。遨游太空、俯瞰地球,脑洞大开的李贺也许从未想过,这些驰骋于文字间的想象会在千年后成为航天员眼前真实的景象,并被定格为一张张美丽的照片。

在太空执行任务期间,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拍摄了许多地球的照片:从莽莽昆仑走来的九曲黄河、如明镜般蔚蓝的青海湖、银装素裹的祁连山脉……从“天宫”遥望祖国山河,远比李贺想象中的更为壮美秀丽。

谈及古筝表演,王亚平说:“古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以前看到过外国宇航员在空间站演奏萨克斯、小提琴这些西洋乐器,我希望让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传向世界。”

王亚平的心声,也是节目幕后工作者们的共同心愿。《经典咏流传》制片人田梅向笔者透露了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之下,古筝难以像在地球上一样被安置在琴架上。因此,王亚平翘起一条腿来固定古筝,一边保持高难度动作一边实现完美演奏,这让我们很惊喜。”

民乐上太空,此前也已有过尝试: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航天员聂海胜在中国空间站展示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在央视元宵晚会上,航天员王亚平用古筝演奏了一曲《茉莉花》;还有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了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悠扬的曲调在天地间徜徉。

“诗词、民乐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当它们与代表着国家最新科技成就的航天相遇,就碰撞出了独特而美丽的火花。”田梅表示,希望向观众传递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敬畏,以及对人类探索宇宙的赞扬。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和诗以歌,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让诗词歌赋拥有了贯通宇宙的大气之美,这也是《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最大的亮点。

从浩瀚诗海中寻找合适的诗词进行再创作,并非易事。田梅告诉笔者:“制作团队以中小学教材、《唐诗三百首》、诗词名著等材料为蓝本,精心挑选出四五百首朗朗上口、适合创作的诗词组成诗词库,并邀请诗词专家和专业音乐人进行深度解读及改编。挑选出的诗词一定要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以及向上向善的价值表达。”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通过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凝结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掀起观看热潮。最让田梅感到惊喜和欣慰的是,一些被称作“老人秀”的节目,却撬开了00后的审美大门,让逐渐隐匿于这个时代的一群老人家,瞬间成为了“网红”,影响着众多的年轻人,引导他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沈东方)

发表日期:2022-10-12 来源:内蒙古纪委监委网站
打印此页
分享到:新浪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