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丨战鹰从这里翱翔:密山老航空学校的成长历程(一)紧张筹备 航校诞生

 

东北老航校是我党培养出自己第一批飞行员的摇篮,在19463月到19499月的三年半的时间里,共培养出各种航空人才560名。其中,飞行员126名,机务人员322名,领航员24名,场站、气象、通信、仪表、参谋人员88名。为中国空军的不断发展壮大孕育了第一批精良的种子,在人民空军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图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遗址现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作出英明决策,在东北筹建一所航空学校,为将来建设人民自己的空军打基础。

1945918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在沈阳成立,伍修权任参谋长,并负责航校的筹建工作。同年1220日,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为加强对空军事业的领导,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成立了航空委员会,伍修权担任主任委员。航空委员会负责航空学校的筹建工作。

▲图为伍修权将军

▲图为抗美援朝期间的伍修权

刚刚成立的航空委员会确定了3项任务:一是组织人员赴南满各地搜集飞机器材。二是确定办校任务、招生、训练的大政方针。三是把国民党投诚起义的空军驾驶员、投降的日军空军技术人员组织到一起,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我党我军自己的飞行员和飞机机械修理人员。

肩负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热切期望,延安航空研究小组和原工程学校的部分学员,在著名飞行专家常乾坤的率领下,从延安出发,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跋山涉水,赶往东北。为了建设自己的航空学校,除了利用仅有的从本溪日寇的一个航空队那里接收来的部分飞机和从辽阳、营口、鞍山、大石桥一带收集来的十几架破旧飞机以及一些航空器材外,筹建航校的同志们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分头去东北各地收集飞机和器材。当时东北各机场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到处是断壁残垣,飞机都残缺不全,没有一架是现成的好飞机。同志们冒着数九寒天,踏着冰茬,不分白昼地奔波,走遍了丹东、齐齐哈尔、佳木斯、北安等30多个城市、50多个机场,东找一个机壳,西找一个轮胎,收集散落在各处的残破飞机、发动机、仪表、油料等航空器材。有的同志积劳成疾,光荣负伤;有的遭到土匪特务的毒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的误入了日寇储存细菌武器的仓库,感染中毒。在运输航空器材的路上,有些地方大车过不去,同志们就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几十个人抬着飞机和器材走,最后终于把收集到的飞机和器材运到了目的地。

▲图为用马车将飞机运回航校

经过紧张的筹备,194631日,我军历史上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省通化光荣地诞生了,著名飞行专家常乾坤担任校长,飞行机械专家王弼担任政治委员。

▲图为建国后的常乾坤中将

正当航校在通化准备进行飞行训练的时候,蒋介石为了独占东北,在美国的援助下,疯狂地向东北大举进攻,并多次派飞机轮番轰炸航空学校的飞机场,企图将航空学校扼杀在摇篮之中。只有十几架能飞的飞机,被炸坏了六、七架,但这并没有把同志们吓倒,他们边疏散、边防范,坚持进行飞行训练。19464月,同志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奉命把刚诞生不久的航校安全地转移到了牡丹江畔的海浪机场。这个机场也被破坏的不成样子,校领导、教员、飞行学员、机务人员便夜以继日地一起修机窝,用粘土和细沙铺平跑道上的弹坑,又运来木材、砖瓦建教室、宿舍及器材库。同时又建了修理厂,很快修好了十几架飞机。虽然这些飞机油漆脱落,伤痕累累,但同志们对它们的感情十分深厚,用自己的衣服一遍一遍地擦拭修好的飞机,并无比自豪地说:“我们有了自己的飞机了!”为了躲避敌机轰炸,航空学校于194611月由牡丹江的海浪机场搬迁到东安(今密山)。

 

发表日期:2023-11-16 来源:鸡西市纪委监委
打印此页
分享到:新浪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