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丨战鹰从这里翱翔:密山老航空学校的成长历程(二)多方援助 攻坚克难

 

东安的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房屋很简陋。东北的冬季,寒风刺骨,师生们戴着棉帽子睡觉。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后方的物资供应十分困难,飞行人员的棉衣都是用面袋子缝的。吃的更是缺乏,不仅吃不到肉,连蔬菜也很少见,没有大米白面,只有玉米面窝头和玉米碴子加咸菜。有时用苞米面掺土豆面做成焦黄的饼子,便是改善生活。每逢十天半月赶集买回点猪肉,只能象调料一样切成丝在菜面上放上一点点。冬去春来,学员们为了改善伙食,组织起来,开荒种地挖野菜、打猎、捕鱼、养猪、磨豆腐。人民空军的第一个摇篮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建设起来的。

为解决航校的困难,中共东安地委书记吴亮平多次主持对苏边境贸易谈判,中苏双方商定利用当壁镇口岸进行边境贸易。我方用东安生产的大豆、豆油、白酒、猪肉等土特产,换回一些航校急需的航空汽油、棉布、棉花、汽车、食盐等,解决了航校飞行训练中的部分困难。吴亮平还多次带人到航校看望航校的领导、师生。当看到航校师生因缺粮而吃已发霉的粮食时,他当即指示同去的密山县委书记张笃同志,立即在密山县城调剂粮食送给航校。

▲图为地方人民群众积极为航校送给养

中共东安地委还多次召开各县市主要领导会议,商量驻军的供给问题。特别是对航校在内的各军事单位的粮草、住房、取暖煤等作出安排,决定全力支持,保障供给。中共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也指示中共东安地委,要向航空学校拨付经费,逐步改善航校的办学条件。

东北老航校搬至东安后,当地老百姓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把日寇投降后“捡洋落”得到的航空器材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很多群众在自身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积极为老航校运送粮食、蔬菜、煤炭、烧柴等,以保证空地勤人员生活之需。在东北老航校乃至新中国人民空军和人民航空事业创建、发展、壮大过程中,作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安地区人民,自然有一份功劳和业绩物化凝结其中,并成为一个伟大的永恒!通天之路从这里铺设,战鹰从这里飞上蓝天!

▲图为彭真同志的题词

发表日期:2023-11-28 来源:鸡西市纪委监委
打印此页
分享到:新浪微博  微信